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我們要橋樑,不要圍牆

撰文/執行長室
今年初台北市弘愛發展中心因為機構房舍需要整修,在市府的協調下將在整修期間暫時借用一所國小的閒置教室,做為中心30名成年智能障礙者的服務空間。未料,人還沒進住,就引起該國小家長們的強烈反彈,家長們說,除非隔絕與控管,否則國小學童的安全將因這群智能障礙者而備受威脅。

30年了,在台灣的智能障礙者家長奮鬥了30年,希望為自己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爭得一些基本的權益和自由的空間,但在首善之區的台北仍舊對智能障礙者有這樣的誤解與拒絕,怎不令人難過?媒體前大家看見的是國小家長們的焦慮與憤怒,心路看到的卻是這群大孩子身後母親的眼淚。當智能障礙者是傷害事件受害者的機率其實遠遠大於是加害者時,不禁讓人要問,他們的父母或像心路這樣的團體,究竟還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他們不再被汙名化?


沮喪雖然難免,但「生活在社區,享有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是智能障礙者的權利,更是他們的想望,類似弘愛中心的事件,決不會阻擋心路支持障礙朋友走入社區的決心。如果有誤解,就要聆聽和溝通;人家關門,我們就敲門;遇到障礙,便需要耐心移除;若可能是做得不夠,要先謙卑省思,並且找出解決的策略。

「我們要橋樑,不要圍牆」是借用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話,他勉勵世人要努力與他人建立橋樑,尋求對話,而非築起怨恨的牆,才能邁向和平之路。    面對智能障礙所造成與常態的落差,面對社會對智能障礙因為不了解而築起的防衛,心路也應該要扮演更好的「橋樑」角色,才能讓一般人與智能障礙者之間跨越鴻溝。我也衷心希望,在這個社會上有更多願意造橋舖路而不是築牆的人,這個社會才能有更寬廣美麗的風景。

在這屬於母親的五月,我相信智能障礙孩子的媽媽跟我都有相同的心願,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擁有正常的生活,免於被歧視、被壓迫。這群媽媽的心願實在不大,但真的需要一個更友善接納的社會才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