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年前,台灣在心智障礙者的受教權、居住支持……懵懵懂懂,有的一直待在家裡,日日夜夜的住上一輩子;有的進到百人以上的大型教養院,接受大團體式的生活起居照護。
民國79年,心路開創了一條新路,影響社區小型機構的立法修法。以「社區」為名,我們在文山區成立第一間服務機構「社區家園」,以「家」為構想,每6-7個障礙朋友組成一個家,讓他們走出家門,減輕家庭負擔;走出高牆,開創生命的一片天。
立即捐款
人稱汪哥的汪錦隆是機動工作隊的鎮隊之寶,洗地打蠟服務到哪裡,他就在那裡。主任張宜勳打趣的說:「找到他,就像抓到經驗值很高的寶可夢!」
對雇主來說,聘僱一名智能障礙者,代表同時擁有一名就服員「買一送一」的優惠。就服員先是帶著小儀認識同事、教導與主管互動的方式,之後每天陪著小儀,一次次的示範工作方式,協助她適應環境與工作;就服員也捲起袖子、一起洗碗,補初期產能上的不足。
去年,透過參與社會局的服務計劃,心路高雄社區生活支持中心前往內門、美濃關懷訪視智障者雙老家庭,逐步建立信任關係,並也努力克服交通不便,將家庭所需資源送到宅。每當社工抵達約訪家庭,當地里長總迫不及待想帶社工再去這里其他的身心障礙者家庭。
偏遠地區的智能障礙家庭對於服務和資訊取得的需求並不亞於都會區,但在偏遠地區服務,需要投入的人力、時間、經費與相關資源都遠高於都會區。心路期待未來能持續穩定的提供偏遠地區服務,除了連結資源,也需要社會大眾更多的支持,讓當地的智能障礙者也能擁有充份、可選擇的社會參與機會!

曾有位家長告訴我們:「我常想,上帝給我們一個生病的孩子,彷彿關上人生的一扇門,」當她來到心路,看著孩子在這裡被愛,漸漸成長,彷彿生命又開了另一扇窗,窗外溫暖的友誼,猶如寒冬中和煦的陽光。不只是孩子獲得協助,她在心路也結識了許多家長,他們有著相同經歷,能夠相互支持、彼此鼓勵,「我們背著生命中最沈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一同走在人生的心路歷程上。」
「一家工場」是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補助心路基金會設立的庇護工場,提供想就業卻尚未達到一般職場就業要求的身心障礙者工作機會,共有27位身心障礙者在「一家工場」擔任庇護員工,在就服員支持下,分別在食品場、包裝場、香皂場三個廠區工作,努力學習各項獨立就業的本領,兩大主力商品「幸福+蛋捲」、「手工香皂」廣受好評,在消費者間擁有好口碑。
為了能在場上順利揮棒擊球,協會特別安排教練為小謙進行多次個別指導。初次看到小謙,教練只覺得他是個活潑的孩子,完全沒有想到,才七歲的他,因為心臟的狀況,已經動過相關手術,心肺耐力都會稍微受限。第一天,小謙練習了一個半小時,揮棒超過300次,讓教練心疼地說,其實很擔心小謙的體力,然而卻看到他這麼地投入,其實很少孩子可以這麼有耐心練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