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幾?
「上課了,上課了,現在上課了,拍手拍手拍拍拍,踏腳踏腳踏踏踏,伸出小手舉起來,今天星期○!」週一到週五,早療中心的小朋友都在這首熟悉的「上課歌」中開始他們一天的課程,拍拍手、踏踏腳,也許這樣的動作有些孩子還做不到,但師生們都還是要用最有朝氣的聲音提醒自己迎接每一天的學習。
「上課了,上課了,現在上課了,拍手拍手拍拍拍,踏腳踏腳踏踏踏,伸出小手舉起來,今天星期○!」週一到週五,早療中心的小朋友都在這首熟悉的「上課歌」中開始他們一天的課程,拍拍手、踏踏腳,也許這樣的動作有些孩子還做不到,但師生們都還是要用最有朝氣的聲音提醒自己迎接每一天的學習。
早療中心的孩子多半是越區就讀,畢竟早療中心不像幼稚園那麼普遍,以新店的愛兒中心為例,甚至有孩子每天遠自三峽、烏來而來。有交通車的萬芳中心,每天還得分兩趟,繞行大半個台北市才能接送得完來上課的孩子。和一般幼托園所不同,早療中心的交通車一到中心門口,老師們就已經推著輪椅、擺位椅,大陣仗地迎接孩子的到來,雖然多半的孩子還不會說早安,接車的老師們從來不會省略他們對每個孩子的熱情問候。
攤開早療中心課表,從一早的律動時間、體能活動、圓圈時間(分組課程)、團體課程、午休後的按摩與生活自理,再到下午的角落活動、社團活動,還有每週半天的社區適應活動,心路的孩子真的很忙。老師們說,這個年齡的孩子該玩的、該接觸的,心路的孩子也不能錯過!
但畢竟孩子的身體狀況特殊,孩子因為生病而請假的比例偏高,有些體弱的孩子,常常課上著上著就恍神睡著了。沒關係,在這裡早就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壓力,不必擔心趕不上別人,透過個別化的教育計劃,每個孩子只跟自己比。
個人計畫與專業整合
剛到早療中心工作的新老師,最大的困惑往往是,每個孩子的IEP要怎麼跟孩子一天的作息和學習活動相結合呢?這些疑問只要走一趟早療中心,看他們一天的實際運作狀況,就不難獲得解答。
剛到早療中心工作的新老師,最大的困惑往往是,每個孩子的IEP要怎麼跟孩子一天的作息和學習活動相結合呢?這些疑問只要走一趟早療中心,看他們一天的實際運作狀況,就不難獲得解答。
心路的早療班級大約是1:3~4的師生比例,每位老師對自己學生的IEP瞭若指掌,老師們必須把這些IEP目標,融入在孩子每天各項課程活動和生活作息的學習表單中, 再透過孩子參與每項活動的觀察記錄,老師們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是不是達到了該有的目標。因此,不論是個別課,還是小組課或團體課,每個孩子都有個別的學習表單,讓每個課程的主教老師,都能對孩子應該執行的目標一目瞭然。
以愛兒中心的體能團體課來說,這一天玩的是球類活動,物理治療師吳勗瑚在上課前就已經先對每個孩子今天的課程目標有了瞭解,對於每個孩子的活動進行方式也有了不同的規劃。「小文,丟球的時候眼睛要看我,雙手舉高,把球丟到我手裡哦。」這是對需要增進注意力,並且加強臂力的小文要特別注意的要求;「奇奇,我們今天要丟十球哦,你丟一球就要數一下,知道嗎?」奇奇的大動作不錯,可以多變化玩法,促進他的認知和數數能力;腦麻的小剛還沒有力氣丟球,吳勗瑚請他趴在滑板上,移動自己把球運到前方的籃子裡,或許是太累了,小剛不斷哭泣,大夥兒一直為他加油打氣,在目的地等待他的吳勗瑚說:「小剛,加油,快來勗瑚這邊,跟勗瑚give me five就可以下課囉。」小剛終於勇敢的完成使命,雖然哭得滿臉眼淚鼻涕,還是不忘伸出小手跟吳勗瑚擊掌,老師帶他去洗臉,三分鐘後,小剛又回復成笑咪咪的一條好漢。
這是心路早療中心裡專業整合的一角。我們深信,孩子的成長學習,不應該被醫療、復健、生活自理訓練、認知訓練……,切成一個又一個的片段,即使是特殊的孩子都應該從正常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活動中全人發展,「用完整的眼光看一個孩子」是我們在每天的教學中努力去做的一件事。
學習生活
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是學齡前孩子很重要的學習目標,只是一般孩子一教就會的洗臉刷牙、喝水吃飯、穿衣如廁,到了早療孩子身上,都是得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跟學。
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是學齡前孩子很重要的學習目標,只是一般孩子一教就會的洗臉刷牙、喝水吃飯、穿衣如廁,到了早療孩子身上,都是得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跟學。
如果在中午用餐時間到早療中心,一定會被孩子們使用的各式各樣餐具吸引目光,有大大把手的湯匙,有軟軟的調羹,有把碗固定在桌上的吸盤,有特製的餐桌板……,還有,你也很難不注意到每位老師手上的大剪刀,那是為了把食物剪成每個孩子適合咀嚼的大小所專用的器具。只要是可以學著自己吃飯的孩子,老師們都會設法讓孩子自己吃,而不仰賴別人餵,即使弄得滿桌滿身,一小碗飯得耗掉三、四十分鐘,都要給他時間自己來。
有些孩子被照顧得多了,習慣碰到困難時等人幫他解決,沒人幫忙時就哭鬧耍賴,這招在早療中心完全沒用,老師會先安撫孩子,引導孩子嘗試自己解決,當無法解決時,孩子還得說出三個字的「通關密語」,才能獲得協助,這三個字就是「請幫忙」。雖然孩子有他的限制,但培養孩子面對問題時的正確態度,合宜的尋求協助的方法,這是他們一生都用得著的生活能力。
愛兒中心有個國小轉銜班,這個班的作息和教學,都近似國小的真實狀況,希望即將入小學的孩子們能及早適應,因為國小不再可能像早療中心有這麼高的照顧人力,孩子必須更能自我管理。在這個班,孩子每天來就會在班級的工作板上用提示圖卡排列出自己今天一天的作息,每要進行下一個活動,孩子們會主動到工作板前取下圖卡貼到自己的桌上,提醒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自動去準備工作籃,或者到下堂課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耳提面命,透過結構式的引導,孩子自然而然養成了自動自發的好習慣,提升了獨立性,這也是他們邁向成長的重要里程碑。
孩子也許終其一生要與障礙共存,我們不能永遠陪著他們,我們能做的,是教給他們一生都能用得著的態度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