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尊重


阿光:「我喜歡這一間,它旁邊有鐵路便當
阿元:「我要剛剛那一間,它旁邊有公園
景福家工作人員:「………
在對話許久仍無交集後,房屋仲介小姐終於忍不住對兩位工作人員說:「你們兩個腦袋好的,為什麼要聽那兩個腦袋不好的?」 

這是台北社區居住景福家在找新家時所發生的一段幽默極短篇,為了讓居住家庭的服務對象自己選擇想住的地方,工作人員帶著他們四處看房子,相較於一般人在意的格局、採光、租金等,他們更在意附近有什麼好吃好玩的。雖然知道服務對象的想法可能不是最明智的,但工作人員在乎的卻是他們在過程中,能不能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想望、學習和累積經驗,以及參與決策。
智能障礙者很少是一開始就會說我想、我要、我喜歡...,因為大多數的他們是一向被當成小孩的,生活中絕大部份的決定也都是別人替他們做的。當他們來到居住家庭,突然間要自己決定所有的生活起居作息、居家佈置等等,往往都要經過很長的適應期,工作人員也必須從他們非常含糊不清的表達中,嘗試去幫助他們釐清他們真正的想法,然後去支持他們學習為自己發聲,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但很多人會懷疑,這樣的方式真的適合智障者嗎?
負責社區居住服務的社工王怡慧說:「我們常不認為智障者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給過他們機會嗎?」在居住服務中我們可以發現,服務對象因為在傾聽與尊重中獲得解放,開始體會自由的快樂,但也在互動中學習尊重,在生活中學習負責。
這樣的成長是發自內心的。就連當初那位不看好智能障礙者選擇的房屋仲介小姐,看到工作人員耗費那麼多的耐心和時間,而服務對象最後果然也做出不錯的選擇,就自動成了心路的服務推銷員,她甚至主動說服房東:「你知道他們對智障者有多尊重嗎?他們一定也會好好照顧你的房子。」。
「尊重」在心路成年智能障礙者的服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不論在哪一種服務型態,不論面對的是輕度或重度的服務對象,與其說,「尊重」是一種服務態度與技巧,毋寧說,「尊重」必須是一種文化氛圍。
「每天傍晚當家園的住民回家時,工作人員要開門迎接他們,當他們跟你說話時,要放下手邊的工作,站起來、看著他,用心聽他說…,尊重的文化氛圍需要在大大小小的情境上營造,更需要工作人員之間不斷提醒。」居住服務督導邱淑絹說。
尊重要做到什麼程度?有標準嗎?
對一般成年人而言,這從來不是問題,但面對智能障礙者,我們卻常常會陷在「為他好」的迷思中,做不到全然的信任和尊重。這一點在涉及健康安全和兩性問題的時候特別的明顯。

威龍的牙齒不好,他所吃的食物都必須剪碎才能方便他咀嚼,但威龍獨獨對他愛吃的水餃不准工作人員動剪刀。在勸說無效下,只能在有工作人員從旁支持的狀況下,儘可能的尊重他的意願──我們不忍剝奪威龍對食物的喜好堅持,但也知道安全、健康的風險不容輕忽。

輕度智能障礙的正朋在麵包坊工作,認識了一個大他十歲的女生,他用他好不容易存下來的薪水買機車送女朋友,沒想到女朋友後來連人帶車跟前夫走了。心路同仁發現後,提醒他可能是桃色陷阱,正朋仍難忘舊情,兩個月後,女友又回頭了,正朋毫不猶豫地再跟她在一起,任憑工作人員怎麼勸都沒用,只能從旁不斷關心──我們知道這樣不足以保護正朋,但也擔心干預的再多些,只怕正朋就與心路斷絕連絡了。
其實,尊重的「標準」或「界限」從來不是需要討論的重點,尊重應該是無時無刻不分對象不分事情的,「最重要的是,在尊重服務對象自決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賦予他們知識和問題的解決能力。黃如玉說。
就像前述景福家服務對象租房子的案例,我們在找房子的過程中一步步釐清他們對生活的想望,但也在過程中與他們討論必須考慮生活與交通的便利性、房子的狀況,還有當彼此意見不同時,怎麼說服對方和相互妥協…,也許過程很長很久,但服務對象在當中的學習和獲得的自信,絕對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