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隱形的翅膀

「我們要成為服務對象與社區之間的橋樑,讓服務對象可以像一般人一樣生活,擁有實踐夢想的機會」──兩年前,心路成人服務單位的工作伙伴為心路成人服務寫下了這樣一段願景。
這樣的一段話,清楚的說出了一些方向:成為智能障礙者的堡壘、永遠的家園,並不是心路的優先選項,我們最希望的是,藉由我們的努力,可以讓智能障礙者自在地走入社區,成為大家的好鄰居;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住哪裡,今天去哪兒吃,對自己的生活有選擇權;讓他們敢做夢,並且在適當的支持之下,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想望。因為,這是一般人擁有的生活,我們認為,他們也應該有權利擁有。
只是這樣的「路線」選擇,無可避免地帶來一些不同的考驗:

單純又毫無防備的智能障礙者準備好了嗎?他們的能力足以在社會生存嗎?社會準備好了嗎?願意給機會嗎?因應每位服務對象不同的需求,心路的服務能給到多少彈性?我們又有多少能量去承擔可能的風險?還有,怎樣讓期待孩子只要能獲得安穩安全生活就好的家長安心?
走入社會,對智能障礙者來說,從來就不是順理成章的事,社會的考驗既然不可避免,如何設定合理的階段性目標,看清問題一步步來,不天真但也不失去想像和突破的勇氣,這才是工作人員最大的考驗。
多年來,心路除了提供機構式的照顧,還推動許多社區化的支持服務方案,例如社區化就業、社區居住、社區資源中心、居家照顧、社區外展安老服務等,更投注很大的心力在辦理智障青年的休閒、社團、終身學習、友伴團體、自我倡議、自立生活,為智能障礙青年走入社會開闢多元的途徑。
在心路的各項支持服務當中,幫助青年「裝備自己」,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不過,和大家以為的不同,這裡指的「裝備」通常不只是「能力的培養」,還包括了「心理的強化」。
「很多智障者在成長過程中被壓抑、保護,甚至被歧視,他們不是沒有走出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麼跨出第一步或害怕走出去。」成人支持服務台北中心的黃靈靈組長長期與智障青年互動,看見許多青年其實充滿著自卑感,也缺乏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有一名輕度智障的青年從小就讀普通班,被同學取笑欺負是常有的事,導致他在團體中習慣隱藏自己,不講話也不看人。雖然有能力到外面就業,卻因為過於退縮封閉,人際互動欠佳,差點丟掉工作;
還有一個女孩,一向由媽媽幫她決定每天穿什麼、吃什麼,有一回友伴團體到速食店聚會,這個女孩竟然可以站在櫃枱前近半小時,無法決定自己要吃什麼。那天,大家都耐心地陪著她,希望讓她有個成功的第一次經驗。
黃靈靈說,成人支持服務中心所辦理各項活動或課程,社工們都鼓勵青年自己報名,可是父母代為決定代為報名的還是不少,社工於是刻意要求某些應該有能力替自己報名的青年自行報名,就發現這些青年雖然能力不差,一碰到陌生的事情就手足無措,但只要耐心引導,多練習個幾次,就做得到了。
「一般人的成見會認為他們不會做或做不好,想幫忙他們,但多數青年欠缺的只是機會,去實踐、磨練的機會。」黃靈靈說,「同情」反而成了青年邁入社會最大的阻礙。
這兩年心路在台北、高雄都成立了智障青年的志工隊,這群志工除了對內服務其他的智青同儕,也常常參與外面的公益活動,像到安養院探訪表演,去校園做生命教育,上街頭號召民眾捐血等,都是他們自己決定和規劃的服務行程。
「剛開始到安養院時,工作人員都可以感覺到對方並不是真心歡迎我們去,多是基於同情,勉強讓青年們去試試看,但是到了後來,青年們的表現讓他們刮目相看,相信他們真的可以。」黃靈靈笑著說,反而有時外面的人會覺得社工們對青年太嚴格、要求太多,「有時青年難免有遲到、不合宜的言行或情緒表現,社工們會立刻提醒,但那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們做得到。過於包容,反而阻礙了他們的成長」。
沒有人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我們在智障青年身上清楚地看到這樣的渴望,雖然溫暖的羽翼讓他們感受安全,但海闊天空的世界更讓他們嚮往,給予他們足夠的信心與支持,正是幫助他們高飛的隱形翅膀。